韶山8型电力机车是由株洲电力机车厂(下称“株机”)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同研制。韶山8型电力机车是四轴准高速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原设计是用于广深准高速铁路上的准高速直通车牵引任务的电力机车,后成为用于中国干线铁路牵引提速旅客列车的主型机车。机车最大运行速度为170 km/h,最高试验速度将近240 km/h。
1996年5月至10月期间,经改造后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铁科院北京环行铁道试验基地进行了型式试验,完成机车称重、受电弓特性、运行阻力、动力学性能、制动系统等方面的测试,最高试验速度达到了187 km/h。1996年11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京广铁路郑武段(郑州—漯河—武汉)间提速试验和动力学性能试验时,正线最高试验速度达到185.3 km/h,创下当时中国铁路既有线最高运行速度。
1997年1月5日,在铁科院北京环行铁道试验基地进行中国铁路首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综合试验,由韶山8型机车牵引南京浦镇车辆厂研制的25Z型双层客车,创造了最高试验速度212.6 km/h的记录,创造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 1998年6月24日,SS8 0001机车于京广铁路许昌至小商桥区段的实验中达到239.6 km/h的速度记录,再次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直到现在,韶山8型电力机车仍然是中国铁路机车中的最高速度记录保持者。
完成一系列的试验后,株机在1996年10月至12月开始小批量生产。1997年2月,韶山8型机车通过了原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由于当时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尚未完成,因此首批35台韶山8型机车先于1997年3月交付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担当京广铁路郑武段的客运列车牵引任务。株机厂根据机车实际运用情况,对机车存在问题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机车的可靠性,并于1997年7月正式批量生产。于2001年停产,共累计生产245台。
韶山8型机车除了可以作为准高速客运机车,也容许以改变转向架或改变传动比,以适应不同的用车场景。1997年,为了适应京广铁路客运提速的实际需要,同时铁道部也要求对陇海线西段(西安—郑州)电力机车重新选型,株机在1997年8月提出韶山8B的方案(株机厂内部代号为SS8B),与大同电力机车厂的韶山7C型竞争。通过修改机车的齿轮传动比,最高速度降低到150 km/h,机车牵引力提高了约14%,以满足通过西陇海线12‰的长大坡道的需要。在1998年中生产了韶山8型2001、2002号两台试验车。1998年6月26日,机车在陇海铁路郑州至三门峡区段进行了试验。但其试验结果是采用Bo-Bo-Bo轴式的韶山7C型机车表现更为出色,这两台SS8机车未能被采用,及后也被重新改回原来最大运行速度为170 km/h的设定。
为减少机车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韶山8型机车头型经风洞模拟试验,司机室正面为倾斜角达26.15°的倾斜平面。首130台韶山8型电力机车驾驶室挡风玻璃面积较大,使用厚度12 mm的玻璃。但由于多次发生机车高速行驶途中玻璃被异物击中爆裂,因此由0131号机车开始,两端车窗面积改小以减少受压面积,同时采用了更高强度、厚度达21 mm的玻璃,减低机车在高速行驶期间发生玻璃碎裂的机会,顶灯也作出一些改动以减少风阻。到后来早期出厂的大车窗机车也在厂修期间被改为小车窗,但改小后的窗户也没有“小窗版”的窗户尺寸小,车迷称这些改造成“不大不小”窗户的SS8机车为“中窗版“。
韶山8型机车,也简称“韶8”,火车迷用其谐音昵称其为“扫把”。
撰写、整理与编辑:Aki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