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J1(大白鲨)


DDJ1型(别称:“大白鲨“)电力动车组是中国第一代高速铁路电力动车组,由株洲电力机车厂、长春客车厂、四方机车车辆厂、唐山机车车辆厂、南京浦镇车辆厂及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于1999年联合研制成功,属于实验性车型,仅试制一列并未投入批量生产,曾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DDJ1型电力动车组为动力集中式的单端动力推挽式列车组,采用交—直流电传动,最高运营速度为200km/h。

在1990年代初以前,中国铁路的旅客列车速度长期停留在120公里/小时的水平,并面对着来自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严峻挑战。1990年,前铁道部决定选定广深铁路作为试验区段,对既有线路进行技术改造,以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作为突破口,为未来发展高速铁路进行探索和试验。1994年12月,广深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并投入运营,为中国自1995年开始的全面提速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经过多次提速试验后,于1997年4月1日在三大铁路干线实现中国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的竞争力,中国铁道部决定向时速200 km/h的高速铁路领域进军。1997年1月5日,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最高试验速度——212.6 km/h。同年,由中国铁道部科教司立项的“200公里/小时电动旅客列车组”正式被列入中国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发展项目之一。

为了验证既有线试验区段的提速改造的整体水平,以及为电力动车组的研制提供试验数据,1998年6月,在京广铁路许昌至小商桥区段进行了中国首次200 km/h旅客列车正线综合性能试验,最高试验速度达到239.7 km/h,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的纪录;除了韶山8型电力机车外,参与试验的车辆还包括了五辆分别装用长客厂CW-2G、CW-200、浦镇厂PW-200、四方厂SW-200等四种高速转向架的试验车。

1999年3月,经铁道部确认,200 km/h电力动车组正式定型为DDJ1型。

1999年9月27日起,DDJ1型电力动车组在广深铁路以180 km/h的最高运营速度开始载客试营运,每天担当2对来往深圳广州东广深城际列,成为中国第一列时速200公里的商业营运列车。

一等座车和二等座车均采用“2+2”单向座席布置,差异仅在于座位空间和间距。为提高车厢的密封性能,车辆门窗、连接风挡及排污系统均设计成密封结构,采用了法国进口塞拉门、日本成田制作所的密封风挡、瑞典进口的集便装置、日本三菱空调机组等设备。为了减少运行阻力,所有客车均采用全封闭的车下裙板,与双层座车相邻之单层座车车顶并设有导流罩。各车厢之间使用密接式车钩连接。控制车车头盖版用复合材料制作,前窗玻璃采用双层防爆电热玻璃。为了克服列车反向推行状态下控制车轮重减载率偏大的问题,除了在控制车车体前端裙板内设置了配重箱,并借鉴了X2000摆式列车的经验,在控制车的前导转向架构架上加设了配重块。

动力车轴式为Bo-Bo。转向架结构与韶山8型电力机车大致相同,动力车采用了四台1000千瓦的脉流牵引电动机,以提高电压和电流的方法来提高电机转速。基于直流电动机的技术限制,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临界值,导致牵引电机可靠性较差,机车耗电量大。列车投入商业运营后故障率很高,列车在广深铁路运用一年期间的总停运时间长达几个月,只能作为备用车使用。至2002年中,DDJ1型电力动车组停运,并封存于广州车辆段石牌客技站。2002年10月,“大白鲨”列车根据铁道部安排,改配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并于2003年4月被送返北京环行铁道封存至今。

 

DDJ1型电力动车组的基本数据:

列车编组:7节(1M6T

营运最高速度:200 km/h

设计最高速度:220 km/h

试验最高速度:223.2 km/h

编组定员:438

编组长度:176 m

编组总重量:440 t

供电制式:单相交流 25kV 50Hz

传动方式:交—直流电

牵引电动机:ZD118 x 4

电动机功率:1 000 kW

牵引功率:4 000 kW

控制装置:晶闸管不等分三段半控桥调压

制动方式:加馈电阻制动、直通式电空制动




图片作者:Akira ZHONG

编写、整理及英文版翻译:Akira ZHONG


 

图1:DDJ1型电力动车组(昵称“大白鲨)



图2:“大白鲨”动车组车头的侧面


图3:“大白鲨”动车组的机车转向架



图4:车厢连接处



图5:“大白鲨”动车组的尾部非动力车头